【 市场分析】2025年以来,国内医疗服务行业正经历一场洗牌。山东济宁、湖北黄冈等地暂停新增医保定点申请的政策,揭开了全国医保定点机构“大撤退”的序幕——仅3-5月,内蒙古、河北、河南三地就有数千家机构主动解除医保协议。开源证券在研报中提到,受行业政策影响,国内医疗服务行业受影响较大,行业处于出清阶段,该行认为部分品牌强、运营能力强、AI布局较前的公司有望先走出困境。
在DRG/DIP支付改革压缩利润空间、优质医生供给稀缺的双重约束下,AI成为医疗服务企业破局的关键抓手。开源证券强调,AI技术通过复制优质医生经验、提升诊疗效率,正在重构行业核心竞争力,这一判断在头部企业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
诊疗效率的“倍增器”效应明显。讯飞医疗的“智医助理”已覆盖全国697个区县,累计完成超10.1亿次AI辅助诊断,其星火医疗大模型在全科诊断、报告解读等领域保持较前。在影像诊断领域,腾讯觅影的结直肠内镜AI系统覆盖460多家三甲医院,使医生读片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45分钟,漏诊率下降42%,单院年均技术服务费达280万元。这种效率提升直接转化为盈利空间,美年健康2025年上半年AI相关收入同比增长62.36%,正是得益于“健康小美”智能主检系统等工具对体检流程的重构。
技术壁垒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当同质化机构陷入“成本绞杀战”时,提前进行AI布局者已通过技术稀缺性获得政策倾斜。如苏州明确对“技术短板填补机构”突破数量限制,某心血管专科医院通过引入AI辅助手术系统,在退保潮中逆势获得医保准入。华东医药搭建的AI药物研发平台,通过预测靶点、优化分子结构,大幅缩短研发周期,这种技术能力成为抵御行业波动的“护城河”。
运营成本的“优化器”价值凸显。华为将昇腾算力与医疗大模型模板打包为“医疗云旗舰店”,落地华西医院等20多家机构,单院年均合同金额超千万。京东健康的AI药师“京医”日均调用130万次,使药师人效提升3.6倍,这种降本效应在行业利润承压期尤为关键。开源证券推荐的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等标的,正是通过AI在验光配镜、口腔诊疗等环节的渗透,实现了运营效率的持续优化。
这场行业出清本质是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的进化。AI布局较前企业的突围,勾勒出医疗服务行业的未来图景:在竞争逻辑上,“医保依赖”转向“技术溢价”。过去依赖医保流量的机构纷纷退出,而海吉亚医疗、固生堂等企业通过AI赋能的特色诊疗服务,构建起多元支付体系。如安徽省立医院的“智医随行”大模型,覆盖患者全周期管理,形成了难以复制的服务优势。
在发展模式上,“单体竞争”转向“生态协同”。互联网大厂与传统医疗企业的合作日益深化:阿里健康将“医鹿”大模型封装为SDK输出给药房诊所,按调用量计费;腾讯觅影与三甲医院共建数据壁垒,形成“技术研发-临床验证-商业变现”的闭环。
在价值维度上,“合规底线”升级为“发展基础”。AI技术使主动合规成为可能:通过智能监控诊疗行为,提前规避医保违规风险;借助标准化诊断流程,减少人为操作偏差。正如某三甲医院院长所言,合规已不是枷锁,而是“通往未来的船票”。
结语
医保政策收紧与DRG支付改革引发的行业出清,看似是生存危机,实则是优质企业的成长契机。开源证券的判断清晰指明了方向:当规模红利消退,品牌、运营与AI技术构成的“铁三角”,将成为医疗服务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动力。那些提前布局AI、实现技术落地的企业,不仅在当下先走出困境,更在行业新生态中抢占了战略制高点。这场静默的革命,正在重塑中国医疗服务的竞争格局。
免责声明:本文由AI生成,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