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动态】10 月的生物医药圈被两则重磅消息搅动:10月1 日,武田制药宣布全面退出细胞疗法领域;10月10 日,诺和诺德紧随其后终止所有细胞治疗研发。短短十天内,两大药企相继离场,为细胞治疗赛道蒙上阴影,也揭开了行业从狂热扩张到理性收缩的转型序幕。
业内表示,头部药企撤离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投入与回报失衡后的必然选择。武田对细胞疗法的布局可追溯至 2017 年,2021 年更是通过四笔收购砸下数十亿美元,构建起覆盖 CAR-T、TCR-T 等全类型的技术平台。但近十年投入未能转化为成果:三项核心自体 CAR-T 疗法停滞于早期临床,异体疗法始终未能突破免疫排斥瓶颈,最终导致 580 亿日元的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相较于武田的 “被动止损”,诺和诺德的退出更显主动 —— 即便其 T1D 干细胞治疗项目已显现积极信号,仍果断终止与 Heartseed 的 5.98 亿美元合作,转而通过收购 Akero 深耕代谢疾病领域。
两家企业的战略收缩,本质是细胞疗法产业瓶颈的集中爆发。该领域存在 “三高困境”:研发成本高;失败风险高;商业化难。生产工艺复杂、监管政策待完善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决策压力,迫使头部企业重新计算 “投入产出比”。
这场十月双退潮不是细胞疗法的终点,而是医药行业的 “成年礼”。它标志着生物医药产业从 “讲故事追热点” 的粗放时代,迈入 “算成本讲回报” 的精细化发展阶段。如根据武田发布的声明,公司未来计划将投资“集中在其认为能更快速、更规模化地为患者提供变革性疗法的项目上”。相关人士表示,退出细胞疗法领域使武田的核心疗法聚焦于小分子药物、生物制剂及抗体药物偶联物(ADC)。
细胞治疗在部分疾病领域尽管展现出潜力,但高昂的研发成本、复杂的生产工艺以及不确定的商业化前景,或许正让越来越多的大型药企重新审视这一领域的投入与回报。据悉,今年2月,辉瑞公司宣布停止B型血友病基因疗法Beqvez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随着Beqvez退出市场,辉瑞目前已没有处于商业或临床阶段的细胞基因疗法管线。此外,吉利德(Gilead)旗下的Kite公司、罗氏(Roche)旗下的基因泰克(Genentech)也分别终止了各自的细胞疗法合作项目。
部分企业的退场也并非是对细胞疗法价值的否定,据悉,一批本身已经在该领域站稳脚跟的企业,反而在加大布局,如阿斯利康在细胞治疗领域展现出了积极的布局策略,频繁地通过合作、收购等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不断扩充其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储备和产品组合,已囊括TCR-T、TIL、CAR-T等多款产品。此外艾伯维、吉利德、BMS等不少药企也通过收购加码这一领域,如BMS则在2025年10月以15亿美元收购Orbital Therapeutics,进一步完善体内CAR-T布局。
细胞治疗在血液瘤、罕见病等领域已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潜力,只是当前高昂的研发成本、复杂的生产工艺以及不确定的商业化前景,让大型药企不得不重新权衡投入与回报。随着技术不断突破、生产工艺优化以及监管体系完善,细胞治疗仍有望在未来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