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卫生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创新药出海会受限?多家药企预期不会造成实质性影响_创新药,药企

   2025-09-14 300

  【 行业动态】近年来,中国创新药正奋力前行,逐步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然而,近期一则关于美国方面可能对中国创新药设限的传闻,如一片乌云,短暂地笼罩在行业上空,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但多家药企在深入分析后认为,这一传闻目前并不会对中国创新药出海的预期造成实质性影响。
 

  9月10日晚间,美国一则“严格限制来自中国的实验性药物与临床数据”的消息不胫而走,瞬间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11日,A股和港股创新药板块应声大跌,投资者们的担忧溢于言表。该行政命令草案若落地,将包含两项核心政策建议:一是要求美国药企从中国生物公司获得药物授权时,接受更严格的审查;二是要求FDA对中国临床试验数据进行更细致的审查,并对提交中国试验数据的企业收取更高的监管费用。这无疑将显著提高中国创新药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和成本,让中国药企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的难度大幅增加,审批也可能受到重重限制,进而影响国产创新药出海进程。
 

  不过,美国方面随后迅速否认“积极考虑”这一草案,试图安抚市场情绪。从多位业内人士的分析来看,该行政令草案的落地本身也充满不确定性。从美国本土视角出发,中国创新药企通过BD(业务发展)出海,正在抢占美国Biotech的生态位,此次事件本质上是美国部分Biotech试图阻止跨国药企(MNC)从中国购买管线。但实际上,美国MNC才是BD交易的真正受益者,中国创新药具有“多快好省”的特点。论及政府影响力,美国Biotech的游说集团恐怕难以与MNC的利益集团相抗衡,这使得该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困难重重。即便相关限制措施落地,也很有可能面临美国药企的诉讼挑战,因为许多美国药企在与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合作中尝到了甜头,不愿意轻易放弃这一合作机会。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持续呈现火热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总金额达到582亿美元,而在2019年这一数字仅为10亿美元。到了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赶超去年全年总额。美国药企对中国创新药出海持积极态度,辉瑞、阿斯利康等跨国药企在过去几年中大量收购中国的实验性药物,并加速推动其在美国市场的转化进程。例如,今年5月,沈阳三生制药宣布向辉瑞授予公司自主研发的突破性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其高达12.5亿美元的首付款刷新历史记录,这一巨额交易彰显了美国药企对中国创新药的高度认可与积极投入。​
 

  从更广泛的全球市场来看,除了美国市场外,欧洲、日本等其他海外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众多中国药企在这些市场积极布局,开展临床试验与合作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如9月3日瑞士诺华与舶望制药达成战略合作,总潜在里程碑价值高达52亿美元,双方将共同开发多项心血管产品;6月,英国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同意签署一项总额高达53亿美元的战略研发合作协议,利用石药集团的AI引擎双轮驱动的高效药物发现平台,发现和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等。这些合作案例充分表明,即便美国市场存在潜在的限制风险,中国创新药依然能够在全球其他市场找到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角度而言,中国创新药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国产创新药活跃管线数量、临床试验数量位居全球前列,多抗、抗体偶联药物、多肽等多种治疗范式的海外授权交易持续活跃,跨国药企引进的国产创新药品种正加速推进全球临床试验,海外临床数据的公布将进一步验证其国际化潜力。中国创新药的崛起是基于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成本优势,这一趋势不可阻挡。只要中国创新药企业能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就一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总的来看,创新药出海受限的传闻短期内引发了市场的短期波动,但从长远和本质来看,其对中国创新药出海的预期难以造成实质性影响。中国创新药企业应坚定信心,持续创新,积极拓展全球市场。​
 

  海通国际也指出,中国药企的产品质量持续提升,已具备全球竞争力。虽然短期内医药板块的表现可能因市场情绪影响而波动加剧,但长期来看,工程师红利的趋势不会改变。
 

  免责声明:本文由AI生成,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nbs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ylws.com/news/show-3488.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中国医疗卫生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3016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