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动态】8月1日,赛诺菲宣布与 Arrowhead 的子公司维亚臻(Visirna Therapeutics)签署资产购买协议。根据协议,赛诺菲将获得在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在研药物普乐司兰钠注射液(Plozasiran)的权利。
资料显示,普乐司兰钠,是一种在研RNA干扰(RNAi)疗法,旨在减少载脂蛋白 C-III(APOC3)的生成,从而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并将脂质恢复到更正常的水平。在大中华区,普乐司兰钠是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FCS)和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SHTG)的潜在治疗方案。
资产购买协议交割后,维亚臻将获得赛诺菲 1.3 亿美元的预付款,并将有资格在普乐司兰钠注射液在中国大陆的各种适应症获批后获得至多 2.65 亿美元的额外里程碑付款。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跨国药企在中国开启了 “买买买” 模式,频繁收购中国创新药企业或相关项目。再以上述赛诺菲为例,其在2024年12月,还与箕星药业共同宣布签订正式协议,协议约定赛诺菲将收购箕星在大中华区独家开发和商业化aficamten的权益,Aficamten是一款在研的新一代选择性小分子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
此外,今年上半年,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收购行动也引人注目。5 月,辉瑞以高达 12.5 亿美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买下三生制药旗下 PD-1/VEGF 双特异性抗体 SSGJ-707 全球权益(大中华地区除外),未来还可能支付最高可达 48 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不仅是辉瑞,其他跨国药企也纷纷出手。如1 月,罗氏从信达生物手中获得一款 Delta 样配体 3(DLL3)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009 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独家权益,信达生物将获得 8000 万美元的首付款、最高达 10 亿美元的开发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基于全球销售净额的梯度特权使用费。3 月,阿斯利康与元思生肽达成合作,获得 Synova™原创技术平台使用权,支付了 7500 万美元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总计可达 34 亿美元的研发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并根据全球销售额支付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从这些交易中可以看出几个特点。一是交易金额巨大,动辄数亿美元甚至超过 10 亿美元。二是交易方集中于头部跨国药企,如辉瑞、罗氏、阿斯利康等制药头部。三是科技含量高,交易聚焦于肿瘤、自免与代谢疾病、减重等全球医药研发活跃领域,涵盖 ADC、原创技术平台等前沿技术路线。
跨国药企如此热衷于在中国市场 “买买买”,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创新药研发难度大、风险高、周期长、专业性强。一款创新药从早期研发到上市,平均需 10 - 15 年周期,投入 20 - 30 亿美元,且临床阶段成功率不足 10%。对于跨国药企而言,在一些特定新药研发上,与其自行投入巨大成本和时间,不如通过收购来获取。医药行业技术迭代迅速,大型药企虽研发管线众多,但难以覆盖所有赛道。某些细分赛道往往是创新的突破口,也是决定行业地位的关键。通过 BD(商务拓展)交易,跨国药企能够补自身研发短板,快速切入新赛道。此外,即便在某一治疗领域已有布局,若竞争对手的候选药物在疗效、安全性或给药方式上展现出优势,收购也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既能消除潜在竞争威胁,又能升级自身管线,还能缩短上市时间,抢占市场窗口期。
而中国创新药市场对于跨国药企来说,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一方面,中国创新药发展迅速,质量不断提升。仅 2024 年,上市的国产 1 类新药就达到 40 个,还有大量研发管线在推进。另一方面,与欧美发达市场相比,中国人口基数大,肿瘤、罕见病等适应症患者的招募成本低,创新药研发人员的薪酬低,研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跨国药企在中国的 “买买买”,对中国创新药行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对于被收购的企业来说,能够获得大量资金支持,加速自身发展,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创新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这也激励更多中国药企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