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动态】2025 年以来,全球医药行业格局风云变幻,强生、默沙东、诺和诺德、诺华等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高管职位频繁变动,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些变动不仅反映了企业内部战略的调整,也折射出中国医药市场在政策、竞争和创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的深刻变革。
今年 4 月,强生中国区主席宋为群宣布离任,7 月由周敏涛接任中国区总裁。同时,自 3 月 1 日起,强生创新制药中国进行架构调整,陈建担任商业运营与创新多元化负责人及强生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Sévan Kaloustian 出任副总裁兼肿瘤业务部负责人。6 月 9 日,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副总裁、首席数字官戴鹰宣布将于 6 月 30 日离职,这一系列变动显示出强生在应对中国市场挑战时,对业务架构和领导团队的重新布局,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和创新业务拓展方面寻求突破。
默沙东同样在进行高层调整。5 月 29 日,默沙东宣布其全球高级副总裁、默沙东中国总裁田安娜将卸任中国总裁一职,转任人类健康事业部全球战略项目重要管理职位,现任默沙东日本总裁和代表董事 Kyle Tattle 接任默沙东中国总裁。近年来,默沙东在中国市场面临挑战,如 HPV 疫苗销售下滑等。此次换帅意在借助 Kyle Tattle 在不同区域积累的经验,为默沙东中国带来新的战略思路,以应对市场竞争和政策变化,推动公司在华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诺和诺德也未能置身事外。5 月 16 日,董事会宣布任职 8 年的首席执行官周赋德卸任,虽主要针对全球层面,但对中国市场战略执行也将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副总裁张一帆将于 6 月 30 日离职,7 月 1 日加入灵北中国就任总经理。诺和诺德在中国市场面临着 GLP - 1 类药物竞争加剧等问题,高层变动或为重新审视市场策略、优化业务布局提供契机。
诺华在今年 3 月 3 日宣布,现任诺华中国免疫治疗领域负责人田瑀升任诺华波兰总裁,现任诺华中国眼科、移植及中枢神经治疗领域负责人王嘉接任中国免疫治疗业务负责人,两项任命均自 4 月 1 日生效。这一变动是诺华基于全球业务布局和中国市场发展的综合考量,旨在通过人才的合理调配,强化各治疗领域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跨国药企在华高管频繁变动,背后有着深层次原因。一方面,中国医药市场政策环境不断变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医保目录谈判常态化,对跨国药企产品定价和市场产生重大冲击。另一方面,本土药企迅速崛起,在创新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与跨国药企展开激烈竞争,促使跨国药企重新审视在华战略并调整领导团队。
这些变动对跨国药企在华业务发展影响深远。新的负责人往往带来新的战略思维和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优化产品布局、提升运营效率。然而,高管变动也可能导致企业短期内部沟通成本增加、战略执行出现一定波动。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医药市场持续开放和发展,跨国药企在华竞争将更加激烈。高管变动是挑战也是机遇,跨国药企只有通过精准的战略定位、高效的团队协作和持续的创新投入,才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对于整个医药行业而言,这一系列变动也将推动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行业创新变革的进程。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