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卫生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2款中成药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涉及流感用药等_非处方药

   2025-06-27 500

  【 行业动态】6月2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抗感解毒片和舒筋活络止痛膏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业内表示,这一转变将给民众的日常生活和自我药疗带来积极影响。
 

  资料显示,抗感解毒片作为一种中成药,其药物成分包含白芷、板蓝根、大青叶、葛根、黄芩、金银花、菊花、连翘、绵马贯众、茵陈、栀子等。这些天然草药相互配伍,赋予了抗感解毒片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以及流感。在日常生活中,感冒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较大的时候,风热感冒的发病率较高。以往,患者若想使用抗感解毒片进行治疗,通常需要凭借医生处方才能获取。然而,此次该药转换为非处方药后,患者在出现风热感冒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流黄涕等时,可根据自身症状,在没有医生处方的情况下,直接在零售药店购买使用。这大大节省了患者就医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缓解不适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舒筋活络止痛膏同样为中成药,由骨碎补、续断、土鳖虫、羌活、天南星、乳香、没药、当归、桃仁、五加皮等 16 味中药组成。其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各种跌打损伤、扭挫伤等软组织损伤。在生活中,意外无处不在,运动时的扭伤、不慎的摔倒等都可能导致软组织受伤。以往,这类药品也属于处方药范畴,患者使用受限。如今转换为非处方药,意味着当人们遭遇这些常见的软组织损伤时,无需再前往医院开具处方,可自行购买舒筋活络止痛膏进行贴敷治疗。它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帮助受损的软组织尽快恢复。
 

  国家药监局组织论证和审核将这两种药品转换为非处方药,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从药品本身特性来看,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和监测,这两种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且轻微,普通消费者能够较为容易地掌握其使用方法。从民众需求角度出发,感冒和软组织损伤是日常生活中的高频疾病,将相关治疗药物转为非处方药,能够较大地提高民众自我保健的便利性,提升生活质量。此外,这一举措也有助于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使医疗机构能够将更多精力集中于处理疑难病症,让医疗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两种药品已转换为非处方药,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使用。患者在使用前,仍需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禁忌等进行使用。例如根据抗感解毒制剂说明书显示,该产品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孕妇禁用。不良反应方面,监测数据显示,抗感解毒制剂可见以下不良反应报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干、皮疹、瘙痒、头晕等。
 

  舒筋活络止痛膏说明书显示,孕妇、婴幼儿、皮肤破溃、皮损或感染处、对橡胶膏过敏者禁用,以及对本品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不良反应方面,监测数据显示,本品可见以下不良反应报告:用药部位皮疹、瘙痒、潮红、肿痛、发热、裂口、水疱等皮肤过敏反应等。
 

  抗感解毒片和舒筋活络止痛膏转换为非处方药,是一项利民之举,为民众应对常见疾病提供了更多便利和选择。但合理用药始终是保障健康的关键,民众应在充分了解药品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安全地使用这些药物,让其更好地为健康服务。
 

  公告显示,请相关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于2026年3月19日前,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等有关规定,就修订说明书事项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将说明书修订的内容及时通知相关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单位。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规定内容之外的说明书其他内容,按原批准证明文件执行。药品标签涉及相关内容的,应当一并修订。自补充申请备案之日起生产的药品,不得继续使用原药品说明书。
 

  此外,根据梳理,今年以来,还有多个药物也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包括小儿感冒宁颗粒、蒲公英颗粒、经前舒颗粒、复方太子参口服液、复方公英胶囊、解郁安神胶囊、解郁安神颗粒。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ylws.com/news/show-2978.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中国医疗卫生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3016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