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面对政策寒冬和人工智能技术爆发,生命健康产业何去何从?
面对看似规模突破10万亿的大健康市场,对当下的医疗健康行业从业者来说是纠结的。
在资本寒冬和政策调整双重压力下的今天,他们面对的:一边是科研资金缺口大、周期长,创新成果难以落地;一边是高调的“大模型”,正考验着游走在“数转智改”焦灼边缘的医疗产业。尽管全国已有3,000家互联网医院,但这仅仅只是数字化服务入口而已,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医疗创新、供给侧问题。相比之下,由于行业上下游资金充足,全球八成医疗创新都在美国。
不过好消息是,10月7日嘉和生物与亿腾医药达成股权合并协议。这一交易被视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一项重要资本运作。这是一个双赢合作,亿腾既可借助嘉和的上市地位进入资本市场,同时也成为助推嘉和创新药物商业化的新动力,这似乎为整个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参考蓝本:
互补短板资源共享:互补短板构建更强综合竞争力的医药公司。
优化现金流支持研发: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并购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支持长期研发。
当然这波操作同样会面临新的挑战:包括如何协同双方企业文化、管理风格、运营模式,保持战略灵活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监管环境;新公司如何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实现收入转化;如何建立独立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等等。
尽管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但这次并购行为,依然为诸多医疗健康行业从业者提供了发展新路径。如何与前瞻技术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同时通过资本、整合,弥补资金缺口促进转化实现新的增长点……成为当下健康产业管理者值得借鉴的战略参考坐标。
Q:去哪里寻找促进“联结”的场域?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对于大部分业内人士来说,更需要一个能促进有机联结的场域,医疗健康行业从业者、研发者、生产厂商或者是投资人,能聚在一个场景里找到彼此适合的有机结合点。从VC角度来看,观察一个企业是否可投资需要各方面要素,包括市场潜力、研发成本、溢价成本;从并购角度来看,更重要的则是协同成本和未来协同溢价。
“复旦大学生命健康产业领军计划(以下简称“领军计划”)”首届学员整体背景与上述“场域”基本高度吻合,其中91%是医疗产业相关者,包括医院、医美、中医/营养品、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头部机构、企业的高管或创始人,9%则是聚焦产业的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