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卫生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扒开迷雾见“心”晴,手绘图谱解开心理问题常见误区

   2025-07-03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540
核心提示:心理健康,如同身体的健康一样,是我们完整生命不可或缺的基石。然而,在追求身心和谐的道路上,关于“心理健康”的种种误解与偏见,却常常像无形的迷雾,阻碍着我们对自身和他人的理解、接纳与寻求帮助的脚步。这些误区可能源于无知、恐惧、社会偏见,或是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它们不仅可能加重个体内心的挣扎与孤独感,更可能让宝贵的支持和专业帮助变得遥不可及。

扒开迷雾见“心”晴,手绘图谱解开心理问题常见误区


昨天晚上8:00左右,接诊一位40多岁的患者,当我看见他时,他在门外东张西望,见此情景我主动招呼他,问他有什么事,于是他推开门进入诊室说:“医生好,我长期失眠,经过近三个月的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现在还在医院住院治疗,您说该怎么办?“见他焦急的情形,问他有多长时间了,他说:”3个多月了,住院2个月了,医院诊断焦虑症,每天吃四五种药会不会损坏肝肾功能“。我问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他说:”三个月前邻居寝室的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突然去世了,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担心并有恐惧感,尤其是夜晚不敢入睡,后来发展到不敢关灯,开着灯还是不能入睡,长期休息不好,工作受到影响,就辞职回家治疗“。这个病例初步诊断是心理健康问题,因他还在住院治疗于是嘱其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规律、适当运动、配合医院规范治疗。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沟通与交流,没有收取任何费用,患者满意地离开了。关爱心理健康,共建和谐社会。(图文无关)


东宝妇幼心灵驿站


心理健康,如同身体的健康一样,是我们完整生命不可或缺的基石。然而,在追求身心和谐的道路上,关于“心理健康”的种种误解与偏见,却常常像无形的迷雾,阻碍着我们对自身和他人的理解、接纳与寻求帮助的脚步。这些误区可能源于无知、恐惧、社会偏见,或是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它们不仅可能加重个体内心的挣扎与孤独感,更可能让宝贵的支持和专业帮助变得遥不可及。

误区一:靠自己调节就能好,不用看医生

误解:认为心理问题仅需“想开点”“多运动”就能自愈,拒绝专业帮助。

事实:轻症可通过自我调节缓解,但中重度问题(如持续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需心理治疗或药物干预,拖延可能加重症状。


误区二:孩子哪会抑郁,就是青春期矫情

误解:认为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只是“叛逆期”,将抑郁症状简单归咎于懒惰、不努力或性格问题。 

事实:数据表明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不容忽视,青少年抑郁发病率逐年上升,可能表现为易怒、成绩骤降、社交退缩,需及时关注。


误区三:心理健康的人永远积极乐观

误解:认为心理健康等于没有负面情绪,将正常的情感波动(如悲伤、愤怒)病理化。 

事实:心理健康者能接纳并调节情绪,而非压抑负面感受。长期“强迫积极”反而有害。


误区四:心理问题可以一次治愈

误解:许多人误以为心理咨询或精神类药物应像“退烧药”一样立竿见影,若未快速见效便质疑其无效,甚至放弃治疗。 

事实:问题积累非一日形成,心理困扰往往是多年压力或思维模式固化的结果,修复需系统性调整,不可能一次解决。心理咨询的本质是“成长”,如同康复训练需持续才能强化肌肉。假如需服药治疗,需医生定期调整剂量,贸然停药可能加重症状。


误区五:药物治疗会上瘾或伤脑

误解:抗拒精神类药物,认为会依赖成瘾或损害大脑。 

事实:新型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成瘾性低,医生会严格评估用药方案。擅自停药反而可能复发。


误区六:心理问题就是想太多

误解:许多人将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简单归咎于“过度思考”,认为患者只需“想开点”就能痊愈。 

事实:抑郁焦虑常伴随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或激素异常,需医学干预。焦虑症患者的担忧常伴随心悸、手抖等生理症状,并非主观能控制。创伤事件、长期压力等客观因素可能直接触发心理疾病,与“多想”无必然关联。


误区七:看心理咨询师就是有精神病

误解:将寻求心理咨询等同于罹患严重精神疾病(精神病),导致强烈的病耻感。 

事实:许多个体深受情绪困扰或压力折磨,却因恐惧被贴上“精神病”标签而拒绝求助,往往延误最佳干预时机。社会普遍存在对心理咨询的污名化认知,认为走进咨询室就是“脑子不正常”,这种误解加深了求助者的羞耻与孤立感,阻碍其获取必要支持。


误区八:精神健康问题永远不会好转

误解:许多人认为精神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一旦出现,就意味着终身无法摆脱,注定生活在痛苦中,康复无望。 

事实:大量科学证据表明,精神健康问题通过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及社会支持,绝大多数患者能获得显著改善甚至完全康复。

 

图文作者: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吴仿东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ylws.com/news/show-3003.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中国医疗卫生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3016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