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落幕的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医疗创新项目涌现,这些项目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让科技的力量服务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每当看到危重患者因为等待检测结果而忍受病痛折磨,我们就更加坚定要攻克这个难题。”南昌大学青年团队研发的“鉴昭”检测仪项目负责人钟炜说。在医院病房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医生们每日都在与时间赛跑,检测时间至关重要,他们团队正是针对临床检测难题开展攻关。
团队的创新技术包含4个核心突破:特殊处理的磁性微粒能够快速从血液中捕获细菌;恒温基因扩增技术仅需40分钟即可完成基因扩增;荧光标记技术让目标细菌无处遁形;智能分析系统自动识别细菌类型并推荐药物。这项技术让检测时间从传统的24个小时缩短至两个小时,准确率超过96%。
为了攻克难题,团队没日没夜地研发。“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连续3个月每天都在熬夜。”团队成员回忆道。
面对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的严峻形势,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团队研发出一套创新性的智能筛查系统,对老年痴呆进行筛查。
“很多老人觉得‘查出来也治不好’,还有的担心确诊后的社会歧视。”团队负责人杨冰清表示,“我们要用科技打破这种‘疾病恐惧’。”团队研发的智能筛查系统包含10项精心设计的测评项目。其中图片观察测试通过让老人在复杂场景中快速识别目标刺激,评估视觉注意的分配与维持能力。工具分类测试要求老人对非相似工具进行功能归类,检测前额叶驱动的理解决策能力。
“刚开始,老人对我们这些‘陌生人’很警惕。”团队成员印洺菀回忆,“我们采取‘三步走’策略:先通过社区网格员宣传,再提供中医养生服务建立信任,最后才进行筛查。”
这套系统在南京7个辖区40个社区完成9000多名老人筛查,仅需15-20分钟即可完成一次检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筛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老人获得及时的干预和治疗。”杨冰清强调。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名患者,他肺部长有1厘米左右的小结节,虽然系统提示风险,但他没当回事,结果3个月后癌症转移了。如果早期手术,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在第十九届“挑战杯”现场,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刘星廷回忆道。
这个案例让刘星廷团队更加认识到早期诊断的重要性。该团队的肺部疾病智能诊疗系统在研发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我至少看了两万个人的CT影像,近视度数因此增加了两三百度。”刘星廷说,该系统目前已在华西医院及其医疗联盟医院投入使用,诊断准确率从50%-60%提升至95%。
“我们的系统效果优于国际公认的Lung-RADS系统(肺结节CT筛查分类系统)。”刘星廷自豪地表示,“这体现了中国青年在医疗AI领域的创新实力。”
南京大学刘天硕团队开发的VirtualBody平台,创新性地运用虚拟仿真技术破解新药研发难题。“新药研发存在‘双十定律’——十年时间、十亿美元。”刘天硕解释说,“我们的平台要打破这个魔咒。”
该平台通过建立虚拟人体模型,模拟药物代谢过程,显著提高了新药研发效率。“与一家药业公司的合作中,我们将PH505项目的受试者人数减少,成本降低15%。”刘天硕介绍,“这证明了虚拟仿真技术的巨大潜力。”
这些年轻人的努力都已经看到了结果:在快速检测领域,“鉴昭”检测仪在江西基层医院推广,覆盖超5000名患者;在老年健康领域,智能筛查系统帮助数千家庭实现早期干预;在肺部疾病诊断方面,智能系统通过早诊早治,为患者节省大量医疗费用。
“虽然研发过程很辛苦,但看到成果真正惠及患者,一切都值得了。”南昌大学团队代表道出了所有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心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是卓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