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当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卫生院专家走进麻营村、西吕村,当村“两委”的会议室里响起“谋健康、办实事”的讨论声,一场院村联动的基层医疗实践,正以“双向奔赴”的姿态,破解着乡村医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这不仅是医疗机构与村级组织的协作,更是新时代基层治理中,“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健康领域的生动落地,为织密乡村健康保障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院村联动的核心,在于打破“医”与“民”之间的壁垒,让医疗资源从“院内”走向“家门口”,实现需求与服务的精准对接。麻营村曾受困于卫生室“挤在居民楼、不符防疫标”的困境,村“两委”主动牵头,投入19万元推动卫生室整体搬迁,将200平方米的沿街房改造成“宽敞明亮、布局合理”的新站点,还专门增设中医理疗室;院上村地处偏远,却以村卫生室为“健康防线”,如今又追加15万元改造资金,让基础医疗服务更有底气。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关键逻辑:村级组织最懂村民需求,能为医疗服务“搭好台”——从选址、筹资到改造,村“两委”的主动作为,让医疗资源落地有了“落脚点”。而卫生院则用专业能力“唱好戏”,房镇卫生院郭海滨院长承诺的“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保障乡医退休后人员补充”,正是对村民“在家门口看好病”期待的精准回应。这种“村搭台、医唱戏”的模式,让医疗服务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贴合民生需求的“定制化供给”。

院村联动的深层价值,在于激活基层医疗的“造血功能”,让健康保障从“临时帮扶”转向“长效守护”。乡村医疗的痛点,从来不是单一的“缺场地”或“缺医生”,而是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的系统性问题。西吕村面临“卫生室陈旧+乡医即将退休”的双重挑战,村两委没有回避,而是主动向卫生院提出“先补人、再改造”的诉求;卫生院也没有推诿,明确表态“克服困难保障人员”,还提出“改造设计预留卫生室房屋”的前瞻性建议——这种“提前谋划、双向补位”,避免了“硬件上去了、软件跟不上”的尴尬,让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得到保障。高北村虽无自建卫生室,却通过与邻村协作、投入3万元支持邻村改造,把“跨村就医”变成了“家门口服务”,甚至让健康档案更新、慢性病随访等公共卫生服务精准覆盖。这些实践证明,院村联动不是一次性的“项目合作”,而是通过制度性沟通,将村级组织的“属地优势”与卫生院的“专业优势”深度绑定,形成“需求共议、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长效机制,让基层医疗真正具备自我完善、持续发展的“造血能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房镇镇的院村联动,正是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在基层的具体实践,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神经末梢”突破。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健康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指标,不能仅靠上级投入“输血”,更需要基层探索“内生动力”。房镇镇的四个村庄,既有“砸钱改硬件”的魄力,也有“按需补软件”的细致;卫生院既有“响应需求”的主动,也有“专业赋能”的担当。这种联动,让“健康中国”的宏大目标,分解成了每个村庄“卫生室亮起来、医生留下来、村民笑起来”的具体场景。当麻营村村民在新卫生室接受针灸治疗时,当西吕村村民不再担心“乡医退休后没人看病”时,当院上村的改造现场讨论“如何更贴合就医需求”时,这些细微的民生获得感,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直接的体现。

民生无小事,健康大于天。
房镇镇的院村联动实践,用“一场座谈凝聚一份共识,一次联动催生一份力量”的实际行动证明:基层医疗的突破,不在于投入多少“大项目”,而在于是否能打通“医”与“民”之间的“心墙”,是否能让村级组织的“接地气”与医疗机构的“专业性”同频共振。未来,若能将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在更大范围推广,定能让乡村健康保障网越织越密,让更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家门口升级,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基层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