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卫生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传统美食“腌菜”怎么吃才安全?

   2025-02-10 长海医院5300
核心提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加之许多健康营销号制造出“吃腌菜=得癌症”的焦虑,许多老年人咨询我们腌制品究竟能不能吃?亚硝酸盐是不是致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困惑。

传统美食“腌菜”怎么吃才安全?


每年天气逐渐转凉进入冬腊月,老一辈们就开始摩拳擦掌折腾起家里的瓶瓶罐罐来。俗话说:“小雪腌菜,缸纳百味。”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冬天的味道往往是从腌菜开始的。以前到了冬天,应季蔬菜越来越少,于是人们常会在小雪开始腌菜。腌寒菜、打糍粑、做腊肉、酿米酒……聪慧的中国人抓住制作美食的绝佳时机,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加之许多健康营销号制造出“吃腌菜=得癌症”的焦虑,许多老年人咨询我们腌制品究竟能不能吃?亚硝酸盐是不是致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困惑吧。

长期吃腌制食物致癌吗?

众所周知,腌制食物含有亚硝酸盐。虽然亚硝酸盐本身并不直接致癌,但在人体内,它可以通过与胃酸中的胺类物质反应生成亚硝胺,这才是罪魁祸首,亚硝胺是一种已知的强致癌物。研究表明,长期摄入较高剂量的亚硝酸盐可能增加患多种癌症的风险,包括胃癌、食道癌、结肠癌、肝癌等。但是,一个食品是否会引发疾病,对于用量有严格的标准,不能说含有有毒物质的食品就一定会导致癌症产生。

就目前临床掌握的资料来看,亚硝酸盐一次性摄入超过500毫克以上,才存在致癌、中毒的风险,而国家规定的腌制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20mg/kg,也就是说要一次性吃25公斤的腌制食品才能达到致癌的摄入量,因此普通人很难因为吃腌制食品而患有癌症。

如何吃腌制食物更安全?

相比有品牌的工业化腌制食品,我们更担心家庭自制腌制食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为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与其腌渍时间、方法、工艺等有极大的关联,而家庭自制或无证小作坊由于没有严格的无菌环境和标准化用料,很难达到食品安全保证。

曾有环球报记者将自制腌制品送检,结果表示新制泡菜亚硝酸盐含量在腌制初期会逐渐上升,到4天左右趋于最高值,此后逐渐衰减,两周后就会趋于稳定,保持在一个较低值。所以想要降低体内亚硝酸盐的含量,选择老腌制食物更安全。此外在食用腌制肉类的时候,尽可能要把肉质食品表面纹理里的物质冲洗干净,这些东西都是亚硝酸盐的重要来源。

除了亚硝酸盐,我们还要关注另一种剧毒物质——肉毒毒素。广西疾控中心曾报告了数例因食用腌制生鱼引起的肉毒中毒病例。肉毒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中毒性疾病,病死率较高,主要由于摄入被肉毒毒素污染的食品引起。一旦在处理腌肉时被肉毒杆菌沾染,它会在厌氧环境下(比如密闭的腌肉罐)中繁殖产生肉毒杆菌毒素。这种毒素是一种危险的神经毒素,严重者会因为呼吸系统和心脏衰竭导致死亡。

想要避免肉毒杆菌,一方面要注意腌制、发酵此类食品时,制作过程的卫生情况;另一方面,在食用此类食物前,一定要充分加热煮沸达到一定时间,比如20分钟以上,这样可以确保杀死肉毒杆菌。

最近还流行生腌各类海鲜,比如醉虾、醉蟹等。通常是用白酒,加上各种调味品来腌制未经做熟的虾蟹水产,以求保留最新鲜的口味,和最完整的营养物质。然而,未经做熟的虾蟹水产中很可能有寄生虫、致病菌或病毒等微生物,即便是用高度白酒,也很难完全杀灭。更何况家庭自制生腌对温度、腌制时间的把握不够精准,很难控制细菌和病毒的繁殖。

因此,我们的建议是,吃前清洗干净或加热煮熟,不吃不明工厂生产的腌制食物,尽量不自制腌制食物。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胃病、肾功能损伤的人群更要尽量少吃腌制菜、腌制食品。

如何预防消化道癌症?

尽管亚硝酸盐不是洪水猛兽,腌制食物也不是不能吃,但是癌症与饮食习惯确实有很大关联。想要预防消化道癌症发生,我们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健康饮食: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保持营养平衡;减少高盐、高脂肪和高糖食品的摄入,避免食用腌制、烧烤和过热的食物。2、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细嚼慢咽,每餐七八分饱,减轻胃肠负担。3、定期运动:每周五天以上,每天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4、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5、定期体检: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一旦身体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消化内科 郁梦婷 陈佳云 孟茜茜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ylws.com/news/show-2471.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中国医疗卫生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3016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