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分析】药品集中采购成为重塑中国医药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截至 2024 年,十批国家药品集采累计成功采购 435 种药品,这一举措挤出了药价虚高的水分。但在这一过程中,医药企业也遭受巨大冲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发展路径,加大研发投入成为众多药企突出重围的关键抉择。
以恒瑞医药为例,这家曾以仿制药起家的药企,在集采政策全面实施后,遭遇了严峻挑战。自 2020 年起,其入围集采的药品价格大幅下调。这也直接导致公司营收和利润受到严重影响,2020 - 2022 年间,恒瑞医药的业绩增速明显放缓,净利润出现下滑。面对困境,恒瑞选择将创新研发作为破局之道。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从 2011 年至 2024 年,累计研发投入高达数百亿元。仅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就超过了20%。在持续投入下,恒瑞医药收获了丰硕成果,陆续推出了多款 1 类创新药,如阿帕替尼、吡咯替尼等,在抗肿瘤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逐渐从仿制药主导的业务模式向创新药驱动转型。
数据显示,2024年,恒瑞医药实现营业收入279.85亿元,同比增长22.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增长47.28%,而创新药业务无疑是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的功臣。报告期内,公司创新药销售收入达138.92亿元(含税,不含对外许可收入),同比增长30.60%,占公司总销售收入(不含对外许可收入)的一半以上。
信立泰的经历同样具有代表性。2019 年,信立泰结束了连续 14 年的业绩增长,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其核心产品氯吡格雷在集采中大幅降价,市场被严重挤压。2020 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从 2018 年的 46.52 亿元降至 27.39 亿元,净利润从 14.58 亿元降至约 6086 万元,降幅惊人。在巨大压力下,信立泰果断调整战略,一方面陆续打包出售一些低端仿制药项目,清理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另一方面,全力加码创新药研发。公司投入大量资源搭建创新研发平台,吸引高端研发人才,专注于心血管、抗肿瘤等领域的创新药开发。目前,其在研管线中多个创新药项目进展顺利,为公司未来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数据显示,2024年信立泰实现营业收入40.12亿元,同比增长19.2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2亿元,同比增长3.71%。其中,新产品销售实现快速增长,成为公司持续成长的新动能。信立坦持续放量,在竞争激烈的高血压药物市场实现较快增长。新产品复立坦、信立汀他通过谈判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为未来放量奠定基础。
据悉,面对集采的冲击,不少药企豪赌研发创新。以复旦张江为例,当国家集采的重锤砸向核心产品时,其营收与净利润双双承压。近日,复旦张江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实现营收3.90亿元,同比下降4.42%;实现归母净利润为571.51万元,同比下降91.89%。
但是,复旦张江仍维持着高额研发投入,聚焦光动力药物和ADC两大技术领域,为未来翻盘准备筹码。财报显示,复旦张江2025上半年研发投入合计1.78亿元,同比增长14.58%,占营收比重为45.63%,同比增加7.57个百分点。目前,公司已有4款ADC候选药物进入临床阶段。
集采政策的常态化推进,让传统药企靠简单扩张获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过去,仿制药凭借信息差、准入壁垒和强大的销售网络,为企业带来丰厚现金流,堪称企业发展的 “压舱石”。然而,如今集采政策使得仿制药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从曾经的 “现金奶牛” 沦为利润微薄的业务。在此背景下,创新研发成为药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意味着拥有独家知识产权,在医保谈判中更具话语权,也意味着更高的利润回报。尽管创新药研发投入巨大、风险高、周期长,但一旦成功,将为企业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除了加大内部研发投入,药企还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创新能力。例如,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借助外部科研力量加速创新进程;通过投资、并购等手段,整合创新资源,丰富自身研发管线。如石药集团将全资子公司新诺威更名为 “石药创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专注创新药研发;科伦药业分拆科伦博泰赴港上市,专注 ADC 药物研发,并与默沙东达成高额合作,借助外部资源推动创新发展。
从行业整体来看,集采政策虽然给药企带来短期阵痛,但从长远视角,正在促使行业加速洗牌与升级。大量资源向具有创新能力的药企集中,那些能够成功转型、加大研发投入并取得成果的企业,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推动中国医药产业从仿制为主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为患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创新药物。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