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分析】近日,药明康德28亿出售临床CRO资产,康龙化成则以13.46亿收购CRO企业 —— 两家CXO头部企业看似一卖一买的反向操作,实则共同勾勒出中国医药外包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技术深耕" 转型的清晰轨迹。在全球创新药研发范式变革的当下,头部企业正通过准确的战略取舍,在产业链重构中抢占核心话语权。
10月26晚,药明康德发布公告,拟以28亿元将其全资子公司上海药明持有的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100%股权进行转让。药明康德的 "瘦身" 背后,是对核心竞争力的清醒聚焦。此次出售的康德弘翼与津石医药,分别承载临床研究监查与 SMO 服务职能,但 2025 年前三季度合计营收仅占公司总营收的 3.5%,其中康德弘翼更是连续出现亏损。与其在非核心领域分散资源,不如集中力量强化 CRDMO 模式优势 —— 这一覆盖药物发现、开发到生产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正是药明康德毛利率维持高位的核心壁垒。28 亿元转让款将定向投入全球化产能建设,与此前出售美国细胞基因治疗业务的逻辑一脉相承,均是对 "技术 + 产能" 核心战略的强化。
对于出售两大公司的原因,药明康德也表示,是为聚焦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业务模式,专注药物发现、实验室测试及工艺开发和生产服务,并加速全球化能力和产能的投放提供资金支持,符合其发展战略和长远利益。
而康龙化成的收购则填补了技术短板。10月28日晚间,康龙化成发布公告称,拟出资13.46亿元购买佰翱得82.54%的股份。据悉,佰翱得在结构生物学、复杂药靶蛋白制备及分析等方面的技术平台和服务能力,与康龙化成现有实验室服务中的生物科学业务、大分子业务板块构成良好的业务协同。
同时,本次收购后,佰翱得蛋白制备能力和康龙化成大分子业务板块相融合,将有助于拓展康龙化成的大分子业务,强化康龙化成大分子业务板块的早期抗体发现和优化能力,加强各类蛋白和抗体的表达和筛选技术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早期大分子药物研发服务。此外,佰翱得积累的生物数据可与康龙化成的 AI 平台深度融合,为药物发现注入智能化引擎,这种 "技术补强型" 收购,正成为头部 CRO 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路径。
头部企业的战略调整更暗藏全球化布局的深层考量。药明康德的资产优化,部分源于对地缘政治风险的主动应对。在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持续发酵的背景下,剥离敏感业务、聚焦 CRDMO 核心产能,反而实现了美国市场收入 31.9% 的同比增长,印证了 "技术实力才是抗风险根本" 的行业规律。
康龙化成则通过收购完成技术能力的全球化对标。佰翱得作为国内少数具备全链条结构生物学服务能力的企业,其技术水平已跻身一梯队,此次收购使康龙化成得以直接切入创新药研发的高端服务领域,与国际CRO头部在核心技术层面展开竞争。这种 "技术并购 + 全球服务" 的模式,正在改写中国CXO 企业 "低端代工" 的传统印象。
从药明康德的战略聚焦到康龙化成的技术补强,中国 CXO 行业正告别野蛮生长的时代。在全球医药产业分工持续深化的今天,只有那些能精准把握技术浪潮、聚焦核心价值环节的企业,才能在产业链重构中占据主要地位。
免责声明:本文由AI辅助生成,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