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分析】上市医疗器械公司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正陆续揭晓。截至8月4日晚间,医疗器械行业至少已有4家披露2025年半年报。
其中,正海生物8月4日晚间公告,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8亿元,同比下降5.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46亿元,同比下降45.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4亿元,同比下降46.77%。
迈克生物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10.8亿元,同比下降15.9%;归母净利润为3404万元,同比下降83.1%。
维力医疗7月30日公告,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45亿元,同比增长10.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14.17%;基本每股收益0.41元/股。
艾德生物7月29日发布2025年中报。公司营业总收入为5.79亿元,较去年同报告期营业总收入增加3632.72万元,实现3年连续上涨,同比较去年同期上涨6.69%。归母净利润为1.89亿元,较去年同报告期归母净利润增加4518.08万元,实现3年连续上涨,同比较去年同期上涨31.41%。
......
中信建投表示,随着政策缓和、集采出清、企业战略转型和国际业务拓展,多家医疗器械公司业绩和估值将迎来修复。
展望未来,该行认为医疗器械板块中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来自国际化,多家企业25年国际业务有望实现高增长、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国际业务长期空间大的公司也有望迎来估值重塑。今年以来港股医疗器械涨幅表现较好,亦有望对A股产生映射,预计A股和港股医疗器械板块的投资机会均将持续凸显。
业内分析指出,政策缓和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重要利好。过去一段时间,为了规范行业发展、降低医疗成本,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医疗器械企业带来了压力。但随着行业逐渐适应政策环境,政策开始呈现出缓和的趋势。监管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企业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
集采出清是另一个影响医疗器械板块的关键因素。集中采购政策的实施,旨在通过大规模采购降低医疗器械价格,减轻患者负担。在集采初期,部分医疗器械企业的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导致业绩承压,估值也受到影响。然而,随着集采的不断推进,市场逐渐出清,那些能够适应集采规则、具备成本优势和产品竞争力的企业开始脱颖而出。集采出清后,市场竞争格局更加清晰,企业的经营预期也更加稳定。对于幸存下来的企业而言,虽然产品价格有所下降,但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依然能够实现业绩的增长。同时,市场对这些企业的估值也会逐渐修复,因为投资者看到了它们在集采后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
企业战略转型是医疗器械公司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企业开始进行战略转型。一方面,企业加大了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聚焦于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努力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企业优化了产品结构,剥离了一些低毛利、缺乏竞争力的业务,将资源集中到核心业务和优势产品上。通过战略转型,企业的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这为业绩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也使得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更具吸引力,估值有望得到重塑。
国际业务拓展则为医疗器械板块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和投资机会。随着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开始走出海外,拓展国际市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在性价比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旺盛。同时,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我国企业的产品也逐渐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对于那些国际业务长期空间大的公司而言,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其估值也有望迎来重塑,因为投资者会考虑到国际市场带来的巨大增长潜力。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