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分析】8月1日,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发布《关于开展部分单抗类生物制剂信息填报收集工作的通知》,阿达木单抗、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等8个生物制剂被纳入,大多为临床应用广泛、市场体量庞大的代表性产品。这也预示着业内期待已久的生物药全国联盟集采已从政策酝酿期迈入实质操作阶段。
从患者端来看,生物药价格的高台一直是横亘在患者与有效治疗之间的鸿沟。以全球"药王"阿达木单抗为例,原研药修美乐在中国上市之初年治疗费用近20万元,远超普通患者的支付能力。即便在生物类似药上市后,价格战已使年治疗费降至3万元以下,但对于需长期用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而言,仍是不小的负担。集采带来的价格再平衡,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参考胰岛素专项集采48%的平均降幅,若此次纳入的8个生物制剂遵循类似规则,贝伐珠单抗(年治疗费用约5万元)、利妥昔单抗(约8万元)等肿瘤治疗药物的价格体系将面临重构。这意味着晚期肺癌患者可能只需原来一半的费用就能获得完整疗程的治疗,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将摆脱"用得起药却治不起病"的困境。数据显示,阿达木单抗在价格下降后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21.3%,印证了降价对临床需求的释放效应。
但价格下行的背后潜藏着质量信任的考验。生物药与化学药不同,其生产过程如同"在活细胞中种植药物",温度波动、细胞培养环境变化都可能影响最终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尽管我国已建立生物类似药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评价体系,但普通患者对生物制剂的认知仍停留在"价高则质优"的层面。集采后如何建立透明的质量追溯体系,避免患者因价格下降产生不必要的用药顾虑,将是政策落地后的重要课题。
从企业端来看,生物药集采将企业推向了成本控制与创新转型的十字路口。对于贝伐珠单抗这样已有13家企业参与竞争的品种,市场洗牌在所难免。参照化学药集采经验,中小企业可能采取"以价换量"策略,通过30%-50%的降价幅度换取市场份额,这将倒逼头部企业重新核算生产成本。复宏汉霖等企业已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和新生产工艺,其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已在50多个国家获批,通过全球化布局分摊单一市场政策风险。
生产成本的比拼本质上是技术实力的较量。生物药的生产涉及细胞培养、纯化等复杂工艺,某龙头企业通过连续生产技术将批次生产时间从14天压缩至56小时,大幅降低了固定成本分摊。这种"工艺革新创造价格空间"的模式,可能成为企业应对集采的核心竞争力。百奥泰在回应集采影响时强调其"足够的产能支撑市场需求",暗示了规模化生产在成本控制中的关键作用。
创新转型则是企业的另一重选择。中国生物制药2024年研发投入54.9亿元,其中77%投向创新药,全年获批4个国家1类创新药,展现了从生物类似药向原研创新的转型努力。集采带来的利润压缩,可能加速这一进程——当贝伐珠单抗等成熟品种进入微利时代,企业必然将资源倾斜至细胞基因治疗(CGT)、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兴领域。数据显示,中国CGT市场从2020年2380万元飙升至2025年178.85亿元,276%的增长率印证了这一转型方向的潜力。
另外,从行业端来看,生物药集采正在重塑行业的价值评估体系。过去五年,生物药市场以12.2%的增速远超化学药2.8%的表现,单克隆抗体仍占据58.54%的市场。但集采可能改变这种结构——当阿达木单抗通过降价实现"共同把盘子做大",其市场规模的扩张可能挤压其他治疗方式的空间,推动资源向临床价值高的品种集中。
医保基金的腾笼换鸟效应将更加明显。按300亿元市场规模和48%的降幅计算,集采可节省约144亿元医保支出,这些资金将可能投向CAR-T等创新疗法。目前,我国已有多款CAR-T产品通过谈判进入医保,患者自付费用从百万元级降至10万元左右,集采释放的基金空间将加速这一进程。这种"成熟品种降价-基金节省-创新药准入"的正向循环,正是医保战略购买者角色的体现。
行业生态的重构还体现在供应链的韧性建设上。生物药的冷链运输要求全程保持2-8℃,某企业在集采中标后投入2000万元升级物流系统,确保药品从生产车间到医院药房的全程温控。这种"政策倒逼基础设施升级"的现象,可能推动整个生物医药供应链向更高标准看齐。安徽省此次信息填报特别要求企业提供"产能数据",也暗含了对供应稳定性的考量。
总的来看,生物药集采并非简单的价格游戏,而是一场涉及患者利益、企业发展与行业未来的复杂系统工程。从安徽启动的信息填报来看,政策制定者显然吸收了胰岛素集采的经验——既通过"打明牌"降价减轻患者负担,又避免"唯低价论"伤害行业创新活力。这种平衡思维,可能成为后续全国联盟集采的核心原则。
对于患者而言,集采带来的不仅是药价下降,更是生命希望的普惠;对于企业来说,这既是成本控制的压力测试,也是创新转型的战略机遇;对于行业而言,短期的市场震荡终将让位于更健康的发展生态。当300亿元市场完成洗牌,我们期待看到的是:患者用得起高品质生物药,企业能通过创新获得合理回报,行业在规范中实现高质量增长。这场变革的最终成效,或许要等到2026年集采落地后才能显现,但它无疑已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勾勒出更清晰的轮廓。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