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分析】在人们普遍熟知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之外,高尿酸血症正悄然成为威胁健康的“第四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嘌呤饮食习惯的逐渐普及,肥胖率的上升以及患者群体日益年轻化,痛风患者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2024年9月,《柳叶刀・风湿病学》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痛风患者人数已高达5580万,并且预测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9580万。据业内分析,未来中国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病人数还会不断增加,预计在2030年将分别达到2.39亿人和5220万人。
庞大的痛风患者群体对药物的需求尤为迫切,这也使得一个百亿元规模的蓝海市场迅速崛起。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痛风药物市场规模为22亿元。业内人士预测,随着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病人数的持续增长,到2030年,中国痛风药物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108亿元,相较于2024年实现近四倍的增长。
目前,痛风治疗药物主要分为抑制尿酸生成、促进尿酸排泄以及用于急性发作期的药物几类。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中,以XO为主要靶点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如别嘌醇、非布司他)较为常见;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包括苯溴马隆、丙磺舒等;而在急性发作期,则主要使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然而,现有痛风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例如,部分药物可能引发超敏反应、心血管风险、肝肾毒性等副作用,这使得患者对于高效安全的抗痛风药物充满期待。这种临床需求的紧迫性,吸引了长春金赛、三生制药、恒瑞等众多国内头部药企纷纷加大在创新药领域的布局力度。
在众多药企的布局中,针对不同靶点的创新药物研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以尿酸盐转运体1(URAT1)靶点为例,国内除了卫材的多替诺雷之外,恒瑞医药和一品红也都在积极研发同类产品。2025年初,恒瑞医药提交上市申请的URAT1抑制剂SHR4640备受关注,该药物旨在通过促进尿酸排泄来降低血尿酸水平,目前正处于审批阶段,若进展顺利,有望在2026年成为首个国产URAT1抑制剂。而一品红与Arthrosi公司合作开发的新一代URAT1抑制剂AR882在Ⅱ期临床中展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化优势,它不仅能够使血尿酸水平降低56%,还具备持续溶解痛风石的功效,目前已经顺利推进至Ⅲ期临床阶段,预计在2026年完成相关试验。
长春高新旗下的金赛药业则将研发重点聚焦于IL-1β单抗。今年7月2日,金赛药业的IL-1β单抗正式获批,成为国内头款痛风急性发作靶向治疗药物。Ⅲ期研究结果显示,该产品不仅能够在半年内将急性复发风险降低87%,而且特别适用于对传统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存在禁忌或不耐受的患者。产品获批不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便开出了全国头张处方。此外,三生国健的IL-1β单抗(SSGJ-613)也在今年6月递交了上市申请,这无疑将进一步丰富痛风急性发作的靶向治疗选择。
丽珠集团则另辟蹊径,选择在小核酸药物研发赛道发力。2025年6月,丽珠集团启动了痛风药物YJH-012的临床研究。这款小核酸药物采用RNA干扰技术,能够特异性沉默URAT1基因表达,减少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从而实现长效降尿酸的效果。目前,该药物正处于Ⅰ期临床研究阶段,是国内痛风领域头个进入临床的小核酸药物。此外,益方生物的D-0120针对不同基因型患者调整剂量,期望能够将亚裔人群的达标率提升至80%;康哲药业的ABP-671则通过PET-CT筛选优势人群,其Ⅲ期临床响应率高达86%。这种精准医疗的研发方向,有望让痛风治疗真正实现因人而异的“量体裁衣”。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本土药企在抗痛风药物赛道上的持续深耕,以及集采等政策的稳步推进,国产创新药已经展现出强大的替代潜力。在未来,痛风治疗领域有望实现从外资垄断到国产创新药“逆袭”的转变,为广大痛风患者带来更多高效、安全且价格合理的治疗选择。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