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这类医生开诊所,公立医院医生该跳槽吗?
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宣布在医疗领域推出多项开放政策,包括支持外籍医生开设诊所、允许境外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短期执业、鼓励外资护理学院建设等。
试点范围从原有的11个省市扩展至20个城市。根据《工作方案》,此次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范围已再度扩大。天津市、上海市、海南省、重庆市、沈阳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广州市、成都市等11个省市基础上,将大连市、宁波市、厦门市、青岛市、深圳市、合肥市、福州市、西安市、苏州市等9个城市纳入试点范围。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此举旨在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满足差异化需求,与国内基本医疗服务形成互补。以后还会推动商业健康保险支持外资医疗机构发展,鼓励外资医院用中国版国际医院评审标准,对接国际商业保险。
有人担心外商独资医院会抢公立医院的人才。“公立医院骨干医生会不会被高薪挖走?基层医护本就短缺,外资再分流,普通患者看病更难了!”以前开展外商独资医院试点时,对全国其他医院和医务人员影响不大。
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大部分医护人员还是更愿意待在体制内。虽然外商独资医院工资可能高点,但和国内大医院比差距也不是特别大,而且它们一般是专科医院或诊所,像眼科、口腔科这些,规模小,成本高,很难和公立医院竞争。
“关键看配套措施——医保能否对接?职称评定如何互通?”不过对医生来说,多了外资医院,找工作和发展的选择也就更多医疗服务业扩大开放,既是融入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医改的主动探索。面对新政策,医护人员既不必“过度乐观”,也无需“过度忧虑”,而应理性看待三重关系:
一是“互补与竞争”的关系。外资医疗的定位是差异化服务,与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并不冲突。正如专家所言,其吸引的多为追求职业多元化的资深医生,而非全面冲击公立体系。真正的挑战在于,公立医院能否借此契机加快人事薪酬改革,让医护价值得到更充分体现。
二是“引进来”与“强起来”的关系。开放不是目的,发展才是根本。政策明确支持外资机构参与中国版国际医院评审,这实则为国内医疗标准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契机。医护人员可借此拓宽视野,在技术交流、服务理念上实现双向提升。
三是“市场活力”与“公益底线”的关系。政策鼓励商业保险对接外资机构,但需警惕高端化倾向。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确保开放红利惠及更广泛群体,例如通过人才流动带动基层医疗水平提升,而非加剧资源分化。
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医改的每一步突破,都是在开放与自主的平衡中实现的。此次试点既是机遇,也是倒逼——唯有持续优化执业环境、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才能让医护人员在多元格局中找到最适合的舞台,最终实现患者、医生与医疗体系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