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在武汉上演。一名21岁的在校大学生在地铁站内突发心搏骤停,命悬一线。
经过地铁工作人员、民警有效的现场心肺复苏和120急救人员的转运,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洪山院区急诊科的接力抢救与重症医学科5天5夜的生死救援后,年轻的生命,最终从死亡边缘被成功挽回、转危为安。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11月7日,这位年轻的患者重返洪山院区,为全力挽救自己生命的医护人员送上锦旗。
这场成功的抢救,也彰显了社会急救体系与专业医疗力量无缝衔接所创造的巨大能量。
01突发:地铁站内的生死一刻
不久前,在一个早高峰的武汉地铁站内,一名年轻男性乘客突然毫无征兆地晕倒在地,不省人事。
周围乘客发现后立刻大声呼救,地铁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发现患者已无呼吸和心跳。
危急关头,工作人员立即取来站内配备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与一名热心民警轮流为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这场与死神的赛跑持续了17分钟,直至患者恢复微弱呼吸。

随后赶到的120急救人员立即接手,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并迅速将其转运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急诊科。
患者被送抵医院后,急诊科吕菁君主任团队接力行心肺复苏,迅速气管插管,积极维持呼吸循环。
经抢救后男子恢复了自主心律,但仍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四肢抽搐,生命体征极不平稳,被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抢救治疗。
02攻坚:ICU内的5昼夜生死博弈
“患者只有21岁,太年轻了,我们必须倾尽全力,为他争取最好的救治结果!”洪山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余追教授的话掷地有声。

余追主任分析,患者经历了较长时间院外心脏停搏,全身重要器官尤其是大脑遭受了严重的缺血缺氧损伤,后续还将面临严峻的“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挑战,包括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感染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等多重难关,预后不容乐观。
但该年轻患者为直视下的心搏骤停,且目击者立即施救,进行了及时的初级心肺复苏,理论上脑循环并未完全停止,应该还有苏醒的希望。
自主循环后恢复后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是脑复苏的最后关键一步。
余追主任带领侯果副主任医师和唐晓琴护士长等核心医护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救治方案:亚低温治疗、体外生命支持、维护内环境稳定、保证脑灌注和脑氧供、预防感染、积极寻找病因、预防压疮等一系列措施。
接下来的每一天都仿佛如履薄冰,医护人员日夜守护在床旁,精准应对每一次细微的病情波动,与死神进行着无声却激烈的拉锯战。
在余追教授团队不懈的努力和精准的医疗干预下,生命的奇迹终于出现:进入重症医学科的第5天,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并成功脱离了呼吸机,能够完成指令动作并与医护人员进行简单的交流。
经过系统评估,其心功能、脑功能等重要脏器功能均得到显著恢复。这意味着,这个年轻的生命真正实现了“转危为安”。
一周后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综合评估结果为神经功能结局良好。
重获新生后,患者及家人对参与救援的所有人员感激不尽。
03 启示:生命奇迹背后的“黄金生命链”
回顾这场生命奇迹,余追教授表示,这次抢救成功,得益于一个环环相扣的“黄金生命链条”.
第一环,目击者的及时施救。发现患者倒地后,地铁工作人员和民警在“黄金4分钟”内果断实施心肺复苏并使用AED,为后续抢救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第二环,高效专业的院前急救衔接,120急救人员的持续高质量复苏和快速转运,保障了生命支持的连续性。
第三环,院内高效的高级生命支持。医院内的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团队的高级生命支持,对复苏后综合征的精准管理,是患者得以存活并高质量康复的关键。
余追教授借此呼吁,目前公共场所已经基本普及AED,下一步应大力加强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培训。
“当意外发生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那个伸出援手、创造奇迹的关键一环。”
来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