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卫生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国家卫生健康委就介绍“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有关情况在重庆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4-11-05 健康中国1240
核心提示:国家卫生健康委于11月5日(周二)15:00,在重庆市雾都宾馆一楼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就介绍“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有关情况在重庆举行新闻发布会(续)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记者:

对医疗服务水平放不放心,是决定群众是否愿意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的重要因素。重庆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重庆市渝北区龙兴中心卫生院院长 陈德惠

 

针对过去我院科室设置不全、医务人员水平不高的情况,我院通过全区医疗“反哺计划”,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提升诊疗能力:依托16名“区聘乡用”人员,指导我院新建了儿科、消化科等,同时发挥传帮带作用。我院现有8名医生可独立开展胃镜检查、儿科诊疗、全身麻醉等20项新业务,为辖区群众就近提供服务。儿科年门诊量超1.5万人次,群众不再需要跑到30余公里外的区级医院看儿科。提升检查检验诊断能力:落实“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群众在我院做了检查检验后,数据立即上传到上级医院诊断并出具报告,同时接入了市级医检互认平台,与所有入网医院实现跨院调阅、互认。今年以来上级医院帮助诊断6600多例,医检结果互认1000余例。提升用药保障能力:依托区级“中心药库”,实现与区级医院药品的上下衔接,针对部分群众的特需药品,由我院提出申请、中心药库进行配送,保障了群众的用药需求。提升快速转诊能力:我院与区人民医院信息系统实行了互联互通,针对危急重症患者,区人民医院可直接调取诊疗信息,提前了解病情,做好救治准备,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至相应的科室,确保了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救治。今年以来累计上转的患者有128例,接收上级医院下转的康复患者19例。


新京报记者:

请问黔江作为“老少边山”地区,当地政府怎么解决群众想要看大病的问题,有哪些成效?


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书记 罗成

 

非常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黔江位于渝东南山区,距离重庆主城有300公里,群众到市级医院看病非常不方便,老百姓特别期待能够在家门口看大病、看难病。正是基于群众的特别期待,国家才实施了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黔江正是抓住了这个示范项目,主要在三个方面来提高就近看病的能力:

 

第一个方面,加大政府的投入,发挥中央资金的牵头引导作用。我们一共投入了6.76亿元,整体搬迁了中心医院,顺位搬移了区中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这样就把整个区域的公立医院进行了均衡布局。第二个方面,投入了2.17亿元加强了肿瘤、心血管、重症医学和儿科等10个专科建设,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增至33个,并成功申报了国家肿瘤临床重点专科。第三个方面,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落实重庆市医疗服务价格加快调整的安排,深化了DRG支付方式改革,优化医院的收入结构,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较项目实施前提升了4个百分点。实施了编制备案制改革,增加公立医院人员编制1200名,同步制定了高层次卫生人才的专项政策,建立了医疗技术区级资金池。2022年以来,引进了学科带头人7名,博士硕士研究生46名,分别给予安置费20-100万元。完善了医院内部的激励机制,医务人员的固定收入占比提升至50.38%。第四个方面,加强与高水平医院的合作。我们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心医院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网络联盟医院,华西技术和管理加快向我区平移,已有72名华西专家来黔帮扶,目前已经开展了复杂肝癌切除术等新技术6项,群众在家门口也能看大病、看好病,区域内就诊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


目新闻记者:

据了解,重庆市正在加快数字重庆建设,请问卫生健康部门有哪些具体的举措,给群众看病就医带来哪些便利?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潘建波


数字健康建设从群众看病就医的实际需求出发,把多个部门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群众服务的“一件事”,谋划实施了多个应用场景,以数改推动医改,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比如推出了“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应用,建立卫生健康、公安、医保、人社等部门线上联动机制,将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社保、医保缴费等10个事项全程一次网上联办,群众跑动次数从7次压减到0次,办理时间从80天压减到5天。2023年以来,全市联办量达到9万件。再比如推出的“医检互认”应用,市级搭建统一标准、统一结构、统一质量的数据库,建成互认共享平台,实现跨层级、跨机构医检互认。各医院医生经患者同意,以高清无损的方式实时查看患者的原始检查检验结果,在符合互认条件下,对其他医院的结果予以认可,减少重复检查检验,实现“一次检查、终身查询,一地检查、全市互认”。今年推行以来,跨医疗机构互认量达到69.7万人次,直接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1.57亿元。再比如推出“一人一码一档”的健康档案应用,努力为全市居民每个人建立唯一的一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汇聚其在全市范围内所有公共卫生服务、临床医疗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记录。截至目前,已建立2824.6万份健康档案,实现居民健康自我查询和管理。


人民日报记者:

改革进入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健全统一高效的三医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机制,增强医疗、医保、医药改革的步调协同,请问重庆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但彦铮


谢谢您的提问,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为促进三医协同更加高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审定出台三医协同专项改革方案,强化三医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等7个方面22条协同改革任务。

 

一是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市卫生健康委、财政、人社、医保、编办等多个部门协同发力,以基层为重点,完善服务体系,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由辖区常住人口总量的1‰提升至1.2-1.7‰,将高级职称占比从10%提升至15%,中级职称占比从40%提升至50%,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一般的诊疗费,增长部分全部由医保报销;将乡村医生专项补助标准由统一每人400元调整为执业医师1000元、执业助理医师800元、乡村全科医师700元、乡村医生600元,吸引更多的优秀医生愿意留在基层。

 

二是进一步强化信息联通。依托重庆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汇聚医疗、医保、医药全量数据,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三医”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实现“三医”数据“一数一源、一采多用”。目前正在打造全流程智慧健康便民服务等“三医”综合应用场景。

 

三是进一步强化监管联动。建立了“三医”违法案件线索信息通报和移送,案件联合督办,联合激励惩戒机制,实现“问题发现、风险预警、执法处置、信息反馈”闭环监管落实机制。谢谢!


重庆日报记者: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发挥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作用,重庆市如何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便民服务优势的?


重庆市渝北区龙兴中心卫生院院长 陈德惠


龙兴镇辖区面积11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万余人。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提供延时服务。根据群众就诊需求,我们把内科、儿科等科室门诊服务均延时到晚上10点,检验科、放射科等科室全天候应诊,周末加开疫苗接种门诊。优化服务模式。依托区级公立医院,共同打造“慢病管理、妇幼健康、中医养生、特色专科”四大服务部,优化科室功能布局,便于推行医防融合的“一站式”门诊服务。比如将传统的“挂号—候诊—就医”服务流程调整为“挂号—健康服务—分诊—就医”的医防融合新流程,方便群众同时享受就医、公卫服务。强化慢病管理。对8000多名慢病患者实施分色分级精准管理,在我院专门设置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在社区居委会开设了家庭医生“微”诊室,在社区网格推动家庭医生服务进楼栋,让慢病患者在家门口就开得到药、看得到病、得到健康指导。定期义诊巡诊。组建由乡村医生、全科医生、公卫人员、区级医疗专家组成的团队10支,定期到农村巡诊义诊,抽调骨干全科医生作为“乡聘村用”人员下沉到村卫生室,轮流坐诊及指导。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巡诊义诊85场次,惠及群众5200余人,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中国日报记者:

三甲医院担负着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动科技创新的任务。请问在实现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方面,重庆的医疗机构做了哪些工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吴昊


重医附一院作为一所大型综合性的教学医院,我们持续通过加强学科专科建设、推动人才引育、推进科研转化等方式,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医院。第一是加强学科和专科的建设。我们实施了学科登峰计划,每年医院投入2个亿,支持神经和脑科学、骨与运动医学、检验医学、老年医学等十大学科群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科室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目前医院有2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特别是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医疗服务,开设了专病中心15个、专病门诊140个,给予每个市级专病中心300万元的支持,院级专病中心50万元的支持,不断提升专病的诊疗能力。

 

第二是加强了高层次的人才引育。我们努力构建起横向覆盖医疗、教学、科研,纵向贯穿人才成长各个阶段的人才引育体系。我们针对高端人才实施“一人一策”的引进机制,今年以来就全职引进了高层次人才5名。针对中青年人才,量身打造了培养方案,畅通职业发展渠道。目前,医院有国家级人才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3人,省部级人才207人。

 

三是加强医学科研转化。作为重庆市转化医学中心,我们持续在基础前沿研究、重大疾病的诊治创新、技术转移孵化等方面搭建三大支撑平台,开展医工交叉的创新融合研究。同时我们成立了成果转化科和专门的转化服务公司,开展成果转化的“一站式”服务,提高转化效率。比如说我们医院针对抑郁症的诊疗新技术和药物研发,就已经实现了2000万元的转化金额。


中新社记者:

基层是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资源下沉是强基层的重要途径。请问黔江区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书记 罗成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们以问题为导向来推动资源下沉。

 

第一个方面,针对基层缺资金推动资金下沉。通过财政投入一点、从基层医疗服务收入中提取一点的方式建立资金池,一共筹集了1.74亿元,用于基层业务用房改扩建、人才培训培养和设备添置。

 

第二个方面,针对基层引人难、留人难问题推动人才下沉。深化“区聘乡用”改革,每年区级医院按照当年不低于新招聘执业医师的80%派出技术骨干到基层至少工作1年,近2年已经派出86名人员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帮扶建立了10个业务科室,开展了20多项新技术。

 

第三个方面,针对乡镇卫生院诊断能力不足推动技术下沉。依托中心医院建立覆盖全域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配套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村居民在乡镇卫生院检查、中心医院出具诊断报告。改革以来,全区基层检查、上级诊断12.7万人次,乡镇卫生院诊断准确率不断提升。

 

第四个方面,针对慢病服务不便捷推动服务下沉。基层卫生机构全面开设了糖尿病、高血压“两病”门诊,确诊即可纳入“两病”门诊用药专项机制保障范围。通过以上改革,全区基层诊疗量占比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


红星新闻记者:

现在我们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强化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请问目前重庆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来保障群众的健康权益?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潘建波


重庆坚持大健康的理念,创新体制机制,让群众“少生病、晚生病”。在社会共治方面,推动健康优先发展,开展“重庆健康形象大使”选聘,“重庆健康达人”评选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开展健康细胞建设,累计建设健康企业、健康促进医院2000多家,压实单位的责任。打造“健康中国巴渝行”“不健不散”等科普宣传品牌,以及包括前面我介绍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近期将在“渝快办”上线,届时每位居民都可以通过手机查询自己健康状况,实现自我健康管理,让每一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医防协同方面,持续完善市、区县、镇街三级疫情防控体系,健全平战结合、多跨协同、上下联动的联防联控机制,强化重大疫情传染病监测预警、协同处置能力。比如开发的“疫智防控”应用,将疫情监测延伸到医院、学校、养老院等机构,实现多点监测、全量汇集、自动分析、智能预警、协同处置,疫情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大幅提升。在医防融合方面,明确了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全市88%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置了公共卫生科,开展公卫医师处方试点,推进疾控监督员派驻和巡查医疗机构,实现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着力构建预防、治疗和管理一体化防治模式。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ylws.com/news/show-2275.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中国医疗卫生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3016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