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肝炎,预防保护在先,良好生活习惯,成就健康未来

肝炎是大家熟知的常见病,可是真正了解识别肝炎的人并不多。通常大家所说的肝炎只是肝脏炎症的统称,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根据病因、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肝炎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一、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病毒性肝炎根据临床表现及特点又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具体分型及特点:
甲型肝炎(HAV):简称甲肝,急性传染性肝炎或黄疸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急,症状较轻,多数患者可在3-6个月内康复,多数不会转为慢性肝炎,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乙型肝炎(HBV):简称乙肝,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肝炎,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丙型肝炎(HCV):简称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具、输血等。多数患者感染后表现为慢性肝炎,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诱因之一,目前已有治愈方案。
丁型肝炎(HDV):简称丁肝,需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或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会感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类似,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可加重乙型肝炎的病情,使慢性化率升高。
戊型肝炎(HEV):简称戊肝,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相似,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见于青壮年,孕妇感染后病情较重,易发生肝衰竭。
二、酒精性肝炎:是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特点是患者多有长期饮酒史,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肝区疼痛等,肝功能检查可出现异常。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由遗传、环境、代谢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疾病,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炎症为主要特征,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特点是常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相关,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乏力、右上腹不适等。
四、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机体对肝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及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应答所致。特点:女性多见,起病隐匿,症状包括乏力、黄疸、皮肤瘙痒等,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γ-球蛋白升高等,治疗需使用免疫抑制剂。
五、药物性肝损伤: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特点:与用药剂量和疗程相关,也可能存在个体差异,症状因损伤程度而异,严重者可出现肝衰竭,停药后多数可恢复。
六、其他类型肝炎:如遗传代谢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感染性肝炎(如寄生虫、细菌感染引起的肝损伤)、淤血性肝炎(如右心衰竭导致的肝淤血)等。特点:由相应的特殊病因引起,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
总之,肝炎的分型众多,不同类型的肝炎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均有所不同。怀疑肝炎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病毒标志物、影像学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