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分析】2025 年 10 月 9 日,国庆假期后的头个交易日,港股医药市场呈现出鲜明的分化格局:石四药集团、同仁堂国药等企业逆势上涨,其中石四药集团大涨 3.12%;而诺诚健华、科伦博泰生物 - B 等创新药企则出现不同程度下跌,诺诚健华跌幅达 11.75%。这种看似矛盾的市场表现,实则折射出创新药板块在短期调整与长期机遇中的微妙平衡。就在近日,辉瑞协议解除海外 MNC 政策担忧的消息为市场注入强心剂,国盛证券更是明确发声:看好十一后尤其是 Q4 创新药表现,强调 5-10 年维度的第二轮产业浪潮与创新药大牛市刚刚开启,核心关键词是 “颠覆”。短期情绪修复与长期产业逻辑的共振,正为创新药板块的 Q4 反攻埋下伏笔。
一、短期情绪修复:政策担忧缓解,CXO 先回暖
国庆假期后的市场异动,本质上是多重利好因素推动下的情绪修复,而海外政策预期的改善成为触发本轮调整企稳的关键催化剂。
双节期间辉瑞达成的协议,有效缓解了市场对海外跨国药企(MNC)政策风险的担忧,为医药板块尤其是创新药产业链带来估值修复契机。此前,海外政策不确定性曾导致资金对医药板块持谨慎态度,而此次协议的达成,不仅让海外 MNC 的市场预期得以修复,更通过产业链传导效应利好 CXO(医药研发生产外包)行业。国盛证券在研报中明确指出,地缘扰动认知影响正在弱化,叠加美国降息周期与国内一二级投融资改善的长期加持,CXO 板块已展现出相对优势。这一逻辑在 10 月 9 日的市场中已有所体现:CXO 相关企业虽未全部大涨,但板块整体抗跌性显著增强,成为医药 ETF 成分股中的 “稳定器”。
从市场自身运行规律来看,创新药板块的短期调整具备明显的 “技术性特征”。国盛证券分析认为,近期创新药的调整并非产业逻辑恶化,而是 “缺少重磅催化下的筹码消化”,目前已出现企稳迹象。回顾 9 月市场表现,申万医药指数环比下跌 2.07%,创新药板块持续震荡,核心原因在于缺乏临床数据披露、BD 交易(授权合作)等关键催化剂,导致资金短期获利了结。但这种调整并未改变板块的估值吸引力 —— 经过前期消化,当前创新药板块的市盈率已回落至近三年中位数水平,为 Q4 的估值修复提供了安全边际。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分化背后暗藏结构性机会。10 月 9 日上涨的石四药集团、上海医药等企业,均具备 “创新 + 业绩” 的双重支撑:石四药集团在注射剂国际化与创新辅料领域进展显著,上海医药则通过中药创新与生物药管线拓展实现稳健增长。这一现象印证了国盛证券的判断:当前医药市场更多呈现 “个股逻辑主导” 特征,业绩预期明确、创新进展清晰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青睐,这也为 Q4 的选股提供了清晰指引。
二、中期催化密集:Q4 迎多重利好,反攻逻辑落地
如果说短期情绪修复是 “引线”,那么 Q4 密集到来的行业催化剂,则为创新药板块的反攻提供了坚实的 “弹药库”。国盛证券强调,Q4 创新药有望迎来下一波机会,BD 预期、重磅会议数据等将逐步向好,这一判断正被行业动态持续验证。
全球创新药会议密集召开将成为最核心的催化剂。根据国盛证券梳理,未来 1-2 个季度全球将迎来多个重磅医药会议,涵盖肿瘤、内分泌、神经科学等多个热门领域。这些会议上将披露的关键临床数据,往往是推动创新药企股价波动的核心变量。以华东医药为例,其控股子公司道尔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三靶点激动剂 DR10624,此前在欧洲肝病研究学会年会上披露的 Ib/IIa 期数据显示,其在降低肝脏脂肪方面疗效惊艳,基线肝脏脂肪含量≥8% 的受试者中,最高剂量组相对降幅达 89.2%,这类 “First-in-class”(全球首创)药物的临床突破,极易引发市场对企业估值的重估。Q4 即将召开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亚洲大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等会议,预计将有更多国产创新药披露关键数据,为板块注入持续动能。
BD 交易热潮的重启将成为另一重要推手。2025 年以来,国产创新药 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保持高景气度,华东医药、信达生物等企业均通过海外授权获得大额首付款与里程碑付款。国盛证券指出,中国本土药物创新能力已获跨国公司认可,license-out 浪潮延续之下,国产新药全球价值有望持续兑现。进入 Q4,随着企业年度研发规划进入冲刺阶段,优质创新管线的授权合作有望集中落地:一方面,中小型创新药企为加速研发进度,可能将早期管线对外授权;另一方面,龙头药企为补全管线布局,或将加大对特色靶点药物的收购力度。这种 “双向需求” 将推动 BD 交易规模攀升,成为激活板块情绪的重要变量。
三季报业绩披露将进一步夯实板块底气。国盛证券在近期策略中明确提出,Q4 应 “围绕 3 季报业绩不错的逻辑挖掘机会”,重点关注 CXO 板块。从行业基本面来看,CXO 行业受益于全球创新药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具备 FDA 认证资质的优质 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企业,正迎来 “量价齐升” 的黄金期 —— 中国创新药 “出海” 需求旺盛,优质产能供不应求,企业议价能力显著提升。此外,部分创新药企已进入商业化初期,三季报若能披露超预期的销售数据,将打破市场对 “创新药盈利难” 的担忧,推动板块估值向业绩端回归。
三、长期浪潮启幕:“颠覆” 式创新引领 5-10 年大牛市
相较于短期的情绪修复与中期的催化剂驱动,国盛证券提出的 “创新药第二轮产业浪潮刚刚开始” 的判断,更揭示了板块长期投资价值的核心逻辑。其强调的 “颠覆” 二字,精准概括了本轮创新药发展的本质特征。
“颠覆” 首先体现在药物研发模式的革新。与第一轮以 “fast follow”(快速跟随)为主的创新不同,当前国产创新药已进入 “源头创新” 阶段,“First-in-class” 与 “Best-in-class”(同类最优)药物不断涌现。华东医药的 DR10624 作为全球首创的 GLP-1R/GCGR/FGF21R 三靶点激动剂,打破了双靶点药物的研发局限,东吴证券指出其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靶点和双靶点药物;再如诺诚健华的 BTK 抑制剂奥布替尼,通过结构优化实现了更高的靶点选择性与更低的毒副作用,在全球市场与原研药直接竞争。这种 “颠覆” 性的药物设计,不仅提升了治疗效果,更让国产创新药具备了全球竞争力,为 license-out 与国际化销售奠定了基础。
其次,“颠覆” 体现在产业生态的重构。当前中国创新药产业已形成 “源头研发 - 临床转化 - 商业化生产” 的完整生态链:上游有 AI 药物研发企业加速靶点发现,中游有 CXO 企业提供高效研发生产服务,下游有龙头药企推动商业化落地。以华东医药为例,其不仅在创新药研发上持续加码,2024 年医药工业研发投入达 26.78 亿元,同比增长 16.77%,更积极布局 AI 技术助力研发效率提升;同时通过与 CXO 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了从临床前研究到商业化生产的全流程覆盖。这种生态链的成熟,使得国产创新药的研发周期较十年前缩短 30% 以上,研发成功率显著提升,为产业浪潮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支撑。
更重要的是,“颠覆” 还体现在资本市场逻辑的升级。国盛证券提出,后续创新药选股应聚焦 “龙头化、颠覆化、严肃化” 三个特征,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的估值逻辑已从 “管线数量” 转向 “管线质量”。过去单纯依靠 “押注多个靶点” 的企业逐渐被边缘化,而具备 “重磅炸弹级” 药物潜力、国际化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以及在细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的中小市值科技型企业,更能获得资金的长期青睐。这种估值逻辑的转变,将推动创新药板块从 “普涨行情” 转向 “结构性牛市”,而当前正是这一轮估值体系重构的起点。
四、投资策略:把握 “三条主线”,布局长期机遇
面对创新药板块短期企稳、中期催化密集、长期浪潮启幕的格局,投资者可围绕国盛证券提出的核心逻辑,把握 “三条主线” 布局 Q4 及未来投资机会。
第一条主线是 “海外大药” 与 “中国超市” 逻辑下的龙头企业。这类企业具备成熟的国际化能力与重磅管线,能够通过 license-out 实现全球价值兑现。华东医药凭借 DR10624、HDM1002 等多个全球首创或同类最优药物,已构建起差异化的创新管线,其 GLP-1 相关产品覆盖口服、注射等多种剂型,适应症延伸至糖尿病、肥胖、肝病等多个领域,具备成为 “全球内分泌领域龙头” 的潜力;信达生物则通过与礼来等跨国药企的深度合作,推动 PD-1 抑制剂等产品在全球市场的销售,持续兑现国际化价值。这类企业将成为创新药牛市的 “压舱石”。
第二条主线是 “中小市值科技革命” 相关企业。在创新药 “颠覆” 浪潮中,聚焦细分领域技术突破的中小企业有望实现 “弯道超车”。例如专注于基因治疗递送技术的企业,通过解决 AAV 载体(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免疫原性问题,显著提升了基因治疗的安全性;聚焦于 AI 药物研发的企业,利用大模型加速药物分子设计,将研发周期缩短 50% 以上。国盛证券指出,这类企业的 “科技属性” 更强,一旦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成长空间将远超传统药企,是 Q4 弹性最大的投资方向之一。
第三条主线是受益于创新药浪潮的 CXO 产业链。随着国产创新药研发投入增加与国际化加速,CXO 行业尤其是具备高端产能的 CDMO 企业将持续受益。国盛证券认为,优质 FDA 认证品牌 CDMO 产能中长期有望量价齐升,核心原因在于 “中国超市” 逻辑下,优质创新品种持续抢订优质产能,企业不再卷价格,而是以效率与质量取胜。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在生物药 CDMO、多肽合成、创新辅料等领域具备技术壁垒的企业,这类企业将直接分享创新药研发与生产的红利。
结语:在波动中把握长期趋势
10 月 9 日港股医药市场的分化,恰是创新药板块 “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并存” 的生动写照。短期来看,政策担忧缓解与筹码消化完毕,为板块企稳奠定了基础;中期来看,Q4 密集的临床数据披露、BD 交易与业绩报告,将成为推动板块反攻的核心动力;长期来看,以 “颠覆” 为特征的第二轮产业浪潮刚刚启幕,中国创新药正从 “跟跑” 向 “并跑”“领跑” 跨越,有望诞生世界级药企。
对于投资者而言,无需被短期市场波动所困扰,而应聚焦产业本质:创新药的核心价值在于 “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那些能够推出 “First-in-class”“Best-in-class” 药物、具备全球化能力的企业,终将在牛市中脱颖而出。正如国盛证券所言,“大产业趋势面前,无惧短期扰动,自身够硬的情况下,外来的任何扰动调整就是买入机会”。Q4 的创新药板块,正站在短期修复与长期成长的交汇点,一场以 “颠覆” 为名的投资盛宴,已然拉开序幕。
免责声明:本文由AI生成,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nbs